1.高机动特种车辆专用底盘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团队
团队研究全新、颠覆性的惯性调控悬架控制理论,基于该理论开发的高机动车辆专用底盘在应急救援车辆:举高消防车辆、特种突击车辆、战略武器运输平台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其中,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总经费达20120.66万元。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39篇,授权发明专利48项,其中国际PTC专利26项,中国发明专利22项。
2.电动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团队
团队在智能车辆环境感知、决策与控制,驾驶行为分析与建模和车路协同智慧协同等方面开展研究,包括智能车辆环境信息的目标检测、跟踪和轨迹预测技术,定位技术;拟人化驾驶行为学习与决策、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技术;驾驶人疲劳状态、人机交互、人机共驾;车路云生态驾驶、多车协同能量管策略等。
团队曾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奖励,制定多项自动驾驶测试行业级标准。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6项)等各类课题30余项。3年来,累计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1项。科研成果转化约1.25亿元。
3.电动汽车智能驱动与协同控制团队
团队在电驱动系统创新设计与控制、智能底盘开发与多执行器协同拉制、智能电动运载装备产业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包括研发集中式/分布式耦合电驱动系统并基于人-车-环境一体化需求进行智能驱动控制;设计角模块架构全线控智能底盘并进行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系统协同控制;集成设计智能电动运载装备全线控底盘及上装系统,开发多域控制器并实现远程遥控驾驶和全无人驾驶功能等。
团队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奖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其中新能源运载装备低碳智能化控制技术课题单项合同额达1020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开发的电驱动系统、整车及其控制器实现量产用,创造产值数亿元。
4.智能线控底盘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针对智能线控底盘整车操控稳定性多目标集成控制进行研究,具体包括:线控制动设计、参数优化、制动性能多目标集成控制;线控转向构型设计、操控稳定性多目标集成控制;线控驱动整车行驶稳定性多目标集成控制;智能线控底盘整车安全行驶稳定性多目标集成控制等。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式线控制动器产品,与国际主流线控制动产品技术水平基本同步,突破了智能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和智能转向控制技术瓶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团队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2项,获批经费达3000余万元;研发EHB、EMB、线控悬架等样机;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达190余项。
5.车辆动力传动及控制技术团队
团队针对车辆复合传动、双电机耦合驱动及智能四驱等车辆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进行研究,包括系统机理、方案设计、协同优化、AI赋能算法、控制器开发。研究动力传动系统复杂构型拓扑综合、多元动力高效分配、动态协调控制,研制多款机液复合无级传动传动装置、机电复合无级传动装置、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成果应用于商用、军用车辆、工程机械及农业机械等;研究关键零部件传动及产热机理、车辆行驶状态估计、轴间扭矩控制,研制多款电动及智能四驱分动器,量产配套供应北汽、郑州日产等车企的越野车辆及皮卡车辆。
团队攻克多项车辆动力传动及控制领域关键科学难题,研究成果应用广泛。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000余万元。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6.车辆关键零部件轻量化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针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比如驱动桥桥壳、转向桥前轴、挂车车轴、汽车转向节、汽车车架等重要承载件,研究产品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和工艺理论,形成了工艺设计、有限元模拟、成形控制、装备制造等整套的轻量化制造技术。
团队在国内外首创建成汽车桥壳胀压成形生产示范基地,已为一汽解放、二汽东风、比亚迪汽车等国内骨干车桥公司批量供货卡车、客车、新能源汽车驱动桥30万件。发表论文80余篇、专利授权(申请)45项、项目到款超过400万元。
7.钻采工程及工艺技术研究团队
致力于油气田钻完井及采油采气过程中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完井管柱机械设计、CCUS技术及井筒完整性评价、智能排采设备研发及非常规油气增产改造理论与工艺研究、压裂液体系研究等。其中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针对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团队从完井工具设计到压裂理论创新、材料和工艺优化,多学科并举综合提升了油气产量,部分研究成果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相关单位进行了应用并获得较高评价。
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参与油田横向10余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项、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近80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30余项,项目到款500余万元。
8.油气藏工程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团队
致力于油气田开发地质、提高采收率等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特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复杂油气藏综合描述及地质建模理论与方法,特殊油气藏开发理论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碳的利用与地质埋存技术(CCUS),煤层气、页岩气开发理论及应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地热资源开发新技术和石油工程信息技术等。
团队主持完成10余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主持或参与完成70余项油田横向合作项目,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项目合同或科研到款累计近500万元。
9.油气井设备检测与油气储运团队
该方向涉及机械工程、信息工程、检测与技术、计算机及应用,依托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鲜明的特色。将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石油钻采机械系统设计、仿真、优化、检测与评估以及输油气管道泄漏定位理论上,助力石油装备向智能化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油气水多相流测量仪器设计及测试技术,石油钻采机械系统仿真、优化、检测与评估技术,输油气管道泄漏定位理论与方法、石油与天然气检测技术理论与方法、储气库智能调峰等。
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获ESI 1%高被引论文8篇,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三三三”人才1人,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40余篇),授权专利10项,科研到款累计200余万元。
10.能源转换利用技术、设备优化及燃烧污染控制团队
团队在传统能源的清洁燃烧与低碳转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包括固废及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燃烧技术、连铸过程流动与传热、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降膜蒸发两相流及传热、等离子体技术、热辐射传输、新型热力循环、低碳分子催化转化等。
近五年,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专用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4项,企业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11.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利用团队
团队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高效储能技术、清洁动力系统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包括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纳米强化传热、新型储能技术及开发、水合物开采与封存技术、氢能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与性能优化、风能高效利用等。
团队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3项,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130余篇,ESI热点、高被引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