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现状
车辆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专业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4.78%,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2.17%,中级职称的教师占13.05%,职称结构合理。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14人,占总数的60.87%,满足工程教育的需要。现有17个教学班(在籍学生512人)。实验室现有用房面积2450平方米、办公用房850平方米;总仪器设备数474台(套),价值2138万元。近3年,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项目46项,各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近3年,派出学术骨干18人次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考察、开展教学交流,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高的人文素养,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车辆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科学研究、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具备如下素质:
(1)工程素养: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相关知识,运用工程知识识别、表达、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领域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科学研究等复杂工程问题。
(2)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3)协作沟通:能够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就车辆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新发展:具备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主要专业课程:
(1)专业必修课模块: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汽车试验学等。
(2)专业选修课模块:
a.电动智能汽车方向:智能汽车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动汽车原理与构造、智能交通概论、汽车网络技术概论、智能汽车控制基础。
b.车身设计制造方向: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机械振动基础、汽车空气动力学概论、汽车CAD、汽车CAE、汽车制造工艺。
就业方向:
毕业生大多就业在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中国重汽、北汽福田、江淮汽车、东风汽车等知名汽车企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等领域从事产品开发设计、技术匹配、生产制造、测试试验、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
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课程均开设有三级项目,将课程教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三级项目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于课程的三级项目,形成以电动智能汽车和车身设计制造两个培养方向的二级项目。以二级项目为主线,组建“超级金课”课程群,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课程三级项目之间相互照应、层层递进,三级项目充分支撑二级项目的新格局。通过课程三级项目和课程群二级项目的训练,使学生熟悉汽车现代设计研发过程。力争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拓展课程深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最终学会先进的汽车设计研发方法。二级项目课程群整合了课程资源,创新了组织形式,提升了项目难度。由以往的“做比成样走过场”转变为“真刀真枪上战场”,切实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规定工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20%。拥有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和中信戴卡等实习实践基地。其中长城汽车是本专业的省级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承担150多名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践任务。
专业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学生系列赛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学生系列赛事(简称"FSC")是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大赛创办于 2010年,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包含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C)、 “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ALWAYS”杯中国大学生 无人驾驶汽车大赛等三项比赛的全球性赛事。 大赛通过静态、动态多项比赛项目的比拼来检验参赛车队一年的创新及工程实践成果,以比赛为载体来实现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燕山大学燕翔车队成立于2007年是河北省第一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队伍,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创始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强队行列。车队成员包括来自车辆与能源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和里仁学院等全校多个学院的40余名正式队员以及60余名实习队员。燕翔车队连续参加了三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十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3.发展历程
1997年9月,依托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强势学科,成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方向(现车辆工程专业)和汽车系。1998年3月7名教师到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进修,同年6月汽车专业从9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分流30名学生。2000年7月第一届汽车专业学生毕业。2002年10月成立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室。2002年8月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申报成功,2003年7月首次以车辆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03年8月,车辆工程学科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车辆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室被评选为河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专业申请成功河北省特种运载装备重点实验室。2020年5月,河北省特种运载装备重点实验室通过河北省科技厅验收,正式挂牌运行。
4. 未来发展方向
开创三体系一提升的特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体系,理实一体全过程递进式;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式专创融合;创新能力实训体系,竞创结合、互促互利,辅助提升专业创新教育质量,线上教学、虚拟仿真。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对焦智能汽车,汽车新型传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三大方向。持续提升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加速校企合作,并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成果转换。为车辆行业输送具有前沿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
5. 研究成果
三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经费2765.92万元,省部级项目17项,经费513.5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项, 省“巨人计划” 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实验室积极组织、参与科学研究计划,通过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协同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三年内,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课题41项,合同总额12,155.27万元。
成果1:智能车辆感知、决策与控制、人车路协同与车联网技术、驾驶行为分析与建模,以及车辆人机工程。承担了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吉林省科技厅重大、长春市科技局重大科技攻关、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等近30项纵向和2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
成果2:车用控制器开发。已开发成功汽车电控分动器控制器、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控制器、无人车整车控制器。其中,电控分动器控制器已转化量产。有相对完整的车载控制器开发、测试条件。可承接车载控制器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生产配套。
成果3:车变速器测试系统。开发成功汽车变速器换挡耐久试验台、变速箱换挡性能分析系统、变速箱耐久试验台,已在变速箱生产企业推广使用。
成果4:电动汽车多模耦合驱动系统。完成了多模耦合驱动系统的集成设计,使其具备了分布式驱动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功能。揭示了各种驱动模式下电机、发动机和AMT之间的动力耦合和能量传递机理。开发出多模耦合驱动系统原理样机。
成果5:大型汽车驱动桥桥壳胀压成形工艺理论。已经形成大型汽车驱动桥桥壳胀压成形工艺理论和工艺技术,提出推压-拉拔复合缩径新工艺理论及实现方法 。已经实现10项专利转让,专利转让费150万元。在秦皇岛市建成年产15万件的大型汽车桥壳胀压成形智能化生产示范基地。2018年3月以来已为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批量供货3000余件。